來源:潞安化工集團網站 時間:2022-07-26 09:08:11
常村煤礦以精益思想指導下的“算賬”文化為統領,緊緊圍繞“建功十四五、奮進新征程”主題,積極組織勞動競賽,以賽代訓,以賽促評,暢通素質提升通道,打造技能人才隊伍,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凝聚起奮力打造新時代標桿引領型礦井的力量。
繪制價值創造同心圓
常村煤礦突出抓安全、降成本、提質效、減消耗、強創新等工作重點,以“五賽五創”為主要內容,開展價值創造勞動競賽,確保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
一賽安全穩定,創和諧作業環境。該礦以全面落實“崗位安全生產責任制”為抓手,不斷完善安全生產標準化運行體系,嚴格規范員工操作行為,增強安全作業意識,形成人人查隱患、個個防事故的良好局面;二賽勞動產量,創生產競爭機制。以年度任務為競賽目標,以價值創造為導向,科學合理組織生產作業,不斷提高生產能力和創效水平,力促產量指標、進尺指標等創記錄、上臺階;三賽成本控制,創低耗高效理念。結合生產成本的實際構成要素,制定相應的競賽方案和降本目標,算清成本構成大賬,持續優化生產運行,完善成本管理體系和考核體系,全力推進系統性成本管控,杜絕一切不合理支出,控制成本總量,遏制成本增量,全面降本增效;四賽工作效率,創集約高效模式。深入開展人均工效競賽,統籌合理安排人力資源的調配與使用,不斷優化生產工藝、 生產流程,著力構建“環節最簡、系統最優、用人最少、安全最好、效率最高、效益最大”的集約高效安全生產新模式;五賽團隊貢獻,創人人增效局面。以“效益”為中心,以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制定工作措施和考核標準,組織職工全員參與精益管理,打造精益管理科隊,用最少的投入創造最大的價值,加快精益管理引領礦井建設步伐。
打造一站式成長空間
如果說有什么比這個夏天更火熱,那一定是正在常村煤礦上演的高潮迭起的技能競賽活動。在秩序井然的筆試考場,選手們用篤定的落筆、清脆的鼠標點擊回答著一道道難題;在實操比賽場地,他們全神貫注地操作,展示著扎實、高超的技能水平,比賽用具和器材多以修舊利廢的方式再加工而成,體現了高效低耗、節能減支的要求。目前,該礦已在生產、安全、機電、通風、運輸、后勤、自動化等專業成功舉辦了26個工種的技能比賽,吸引了近500名參賽選手參與競技,在全礦上下掀起了技能比拼大熱潮。
常村煤礦以提升技能水平、爭當技術能手為目標,深入開展崗位練兵、職工職業技能競賽,深化培訓、練兵、比武、 晉級、激勵“五位一體”職工技能提升機制,為職工一站式成長搭建賽道與平臺。針對全國煤炭行業技能大賽涉及的五個工種(綜采維修電工、安全儀器監測工、瓦斯檢查工、礦山救護工、礦山測量工),該礦以選拔培養技能比賽參賽型選手和生產作業中實用型人才為重點,積極建立技能人才種子庫,做到賽前點兵隨選即用。針對集團級、礦級工種技能比賽,勞動競委辦公室組織召開專項工作協調會,細化分解任務,層層壓實責任,最大程度調動科室、隊組、班組三級聯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確保競賽實時公開、公正透明。據競賽結果,優秀選手將被吸納為勞模(職工)創新工作室成員,作為人才培養的導師、教練,對新職工開展培訓和技術指導工作,推進技能人才培養,實現梯隊化接續。據悉,接下來,該礦勞動競賽委員會還將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緊迫感和責任感,繼續推進其他18個工種的技能比賽順利開展。
讓“創新花”結出“效益果”
該礦圍繞打造一流創新生態目標,以加快創新成果轉化為主線,以提升經濟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為根本,組織廣大員工立足崗位,參與到多種多樣的創新主題競賽活動中,不斷改進生產設備,優化工藝流程,形成提質增效、創造價值的強大合力。
該礦深入開展職工創新競賽活動,充分發揮勞模創新工作室、職工創新工作崗、首席技師的引領作用,完善競賽責任落實機制、推進機制和激勵機制,分解責任,細化流程,夯實基礎,確保競賽規范有序進行。繼續扎實開展“五小”競賽活動,建立常態化、長效化機制,確保單位和員工參賽率達到 96%以上,進一步提高員工創新創效熱情,加快創新成果落地轉化。該礦還按照分層管理、隨時征集的原則,常態化開展了員工合理化建議征集活動,及時對合理化建議進行答復、采納、 評選、表彰、推廣,讓更多的“金點子”落實落地,轉化不斷增長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該礦還在廣大技術人員中開展了“技術標兵”、“小改小革能手”競賽活動,通過采取積分制考評,激發技術人員廣泛參與的熱情。結合“傳幫帶”工作要求,開展了“最佳師徒”競賽活動。職工創新工作室吸納近三年榮獲礦、公司級技能比賽第一名的選手加入工作室,成為傳業授道的師傅,再在各隊組中選拔三名徒弟共同參加“最佳師徒”競賽活動,比賽結果作為評先選優的重要依據,達到培養一個、合格一個、 成才一個、帶動一片的目標。在此基礎上,繼續深入開展職工創新工作室(崗)創建工作,引導創新工作向普通職工、普通崗位延伸,形成以創新工作崗為點,以創新工作室為面,點面結合、相互促進的工作格局,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營造一流創新生態。
(文/圖 郭艷霞 岳鵬)
責任編輯:郝佳麗
本網站所刊登的各類信息,均為潞安化工集團版權所有,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
直播潞安APP
微信公眾號